市场资讯
企业赴境外上市规则发布,调整近一年的中概股见底条件是什么?天上的水是什么歌
2023-10-16 10:27  浏览:39

中概股

今年年初的时候,中概股出现了一轮快速上涨的行情。但是,好景不长,从今年年初高点调整以来,中概股出现了大幅下跌的走势,包括腾讯、阿里等巨无霸科技股也出现了价格与市值腰斩的走势。另外,对一批知名互联网企业而言,更是处于快速下跌的走势,有部分行业板块的年内累计跌幅达到80%以上的水平。

纵观历年来中概股的市场表现,2021年中概股的价格表现是比较差劲的。在中概股价格大跌的背后,已有部分先知先觉的资金提前抛售,从目前市场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的变化问题上。其中,包括反垄断的因素、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等。

如果从更深层的角度出发,市场可能担心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盈利增速能力发生变化,原本的投资逻辑与估值体系发生了重要性的变化。从目前多家互联网企业的季报表现来看,业绩已经开始发生了分化的迹象,部分头部企业的业绩增速似乎有放缓的迹象。

假如互联网巨头企业的业绩增速可以达到20%至30%的水平,那么这足以支持30倍以上的估值水平。如果业绩增速达到50%以上,那么市场给出40倍以上的估值也并不过分。但是,退一步思考,如果企业盈利增速只有个位数,市场也很难给出较高的估值定价,一旦业绩增长放缓成为了行业的普遍现象,那么市场的估值定价可能向公用事业的估值体系靠拢。

受到内外部政策监管环境收紧的影响,今年以来市场对中概股的态度并不友好。中概股的投资逻辑以及估值体系真的发生了重要改变了吗?如果说股市是经济晴雨表,那么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表现也会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先行指标。从二级市场的价格表现来看,市场对中概股的投资逻辑与估值体系也发生了动摇。

在下行的趋势中,市场容易放大利空,缩小利好。从几家对接中概互联网股票的指数基金来看,年内表现并不乐观。以远赴美股市场上市的中概互联网指数ETF为例,截至目前,年内跌幅达到了49.42%,如果从年内最高点开始计算,累计最大跌幅已经接近70%,这一跌幅远远高于2018年的跌幅水平。

市场把利空因素持续放大,几乎忽略了中概股原本的盈利能力以及过去几年所积累的利润根基。同样以中概互联网指数ETF为例,从2015年的收盘价格计算,6年来投资回报率接近0,同期标普500指数的累计涨幅超过一倍。另外,恒生指数6年来仅上涨5%左右,上证指数6年来只上涨不到2%。

展开全文

企业赴境外上市规则发布,从这一份规则内容来看,基本上列出了市场关心的细则内容,但也有不少灵活的处理方案。例如,在遵守境内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满足合规要求的VIE架构企业备案后,可以赴境外上市,这也给予了企业赴境外上市的可操作空间。

不过,针对存在重大权属纠纷、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上市融资等四类情形,则明确不得赴境外上市。对存在相关情形的企业来说,很难实行赴境外上市的目的。

归根到底,企业赴境外上市规则发布的背后,意在不断提升企业的合规性,并促进企业依法开展境外上市活动。与此同时,也向市场传递出资本市场扩大开放的方向不会改变,并用实际行动否定对境外上市监管政策的收紧传闻。

政策监管环境的松紧,对中概股的走势影响深远。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在合法合规的背景下,开拓境外融资渠道,并保持境外融资渠道的畅通,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做大做强,并持续提升企业的海外影响力。

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开放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但在大数据时代下,更需要保护好用户的信息安全以及国家数据安全,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需要在合法合规的背景下,拓宽境外融资的需求。此外,对远赴海外上市的企业,需要做好备案,并持续满足境外上市的合规性要求,在保障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境外上市的目标。

中概股见底了吗?或许,从市场资金的角度出发,正在等待政策底部的确认。但是,在政策底部出现之后,甚至可能在极端市场环境下,还会存在市场底部的可能性。

随着合规性要求的不断强化,对远赴境外上市的企业来说,未来将会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只不过在敏感时期内,市场难免会存在分歧,市场仍需要不断消化政策不确定的压力。在企业赴境外上市规则发布之后,中概股距离政策底部越来越接近,不确定的变数风险也会随之明朗。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部分远赴境外上市的中概股,它们的核心竞争力较强,且聚集了一批优质人才与优质资源,所以对这些企业来说,它们自身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在市场投资情绪处于涣散的背景下,股价难免存在波动加剧的表现,但凭借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等特征,相信优秀中概股企业的适应能力会很强,未来也会更注重合规性。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