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③丨应对需求收缩压力须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泛滥歌词
2023-10-19 10:21  浏览:54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作为人口大国,巨大的需求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但受疫情冲击,我国需求收缩明显,成为去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主因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时,将“需求收缩”放在首位,这意味着应对“需求收缩”是2022年乃至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受访专家认为,2022年我国需求整体压力仍然较大,但在压力之中仍有较多支撑需求恢复的有利因素,其中政策的前瞻性最为重要,同时做好市场预期最为关键。

压力之中蕴含较多有利因素

“整体来看,今年需求压力仍然比较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内来看,疫情导致居民收入下降,对支出产生压力。特别是房地产方面,市场预期已经明显改变,销量下降比较快,导致地方政府的收入下降,对基建投资的冲击比较大,也影响了相关行业的收入。从国际来看,今年全球疫情可能会在上半年或者第二季度得到控制,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但是国际生产恢复对我国来说有利也有弊。

“需求收缩”压力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就是消费需求收缩。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冲击程度远大于投资和进出口。2021年前三季度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的7.8个百分点出现明显回落,11月份的消费数据更是比10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至3.9%。

不过从目前的形势看,支撑我国消费回暖恢复的有利因素仍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孝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的恢复取决于疫情进展。从数据来看,2021年我国居民收入仍是稳步增长,对增加消费仍然具有一定潜力。2022年只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类消费将会回暖。

在投资方面,2021年前11个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5%,远低于2019年末3.8%的水平。但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处于平缓修复阶段。因此,王孝松认为,2022年,投资将会有较好发展。

“从去年的结构来看,投资结构有所改善,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民营企业投资有较好的恢复,这些内生动力会支撑今年投资改善。”他说。

展开全文

过去两年,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最显著,得益于中国疫情的有效控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中国在全球的进出口份额不断提高。但是展望未来,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总体好转,对我国出口产业链将产生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生产链最全,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基础上率先复工复产,不仅保持了已有的优势,而且培育出了一些新的优势产业,这种势头会在2022年延续。而且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购买力的增强,会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王孝松认为,但与此同时,各国从疫情中走出,恢复了生产能力,会对中国产品产生替代。因此,这几方面因素叠加,中国出口在2022年会比较稳定,有小幅增长。

应对压力做好市场预期是关键

为了应对需求收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作为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提出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等措施,以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近日表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工具,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纲要,更好发挥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调动资金等要素切实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我国政府对经济下行压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在逆周期调节方面准备较为充分,力度随形势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张俊伟分析,比如疫情对产业带来较大冲击,政府及早做了很多准备,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保证供应链的安全、保障技术与产品供应等,都对稳定市场预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使市场在稳增长方面有较高的期待。

“要应对需求收缩,政府需再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在稳定市场预期方面需要再进一步加大力度,深化改革为企业减负,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张俊伟建议。

王孝松认为,在扩大内需、挖掘内需潜力方面,需要有一揽子综合方案。该方案必须真正从扩大内需战略层面展开,需要中长期的改革方案、中期的战略调整方案和短期的政策方案相配合,这就要求从制度层面、机制层面和政策层面来进行多维调整。

因此,他建议,在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和解决相对贫困时期的主要矛盾之后,需要重点推出中产阶层倍增计划,从数量倍增和收入倍增两个维度展开。

此外,王孝松还认为,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对于各类微观市场主体积极性问题需要保持高度关注,特别是目前民营企业投资激励问题。这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行政管理等方面向非公有制经济倾斜,使其具有较为通畅的融资渠道,面临公平的竞争环境,具有做大做强的良好预期。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②丨强化政策相机抉择 积极应对三重压力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①丨中国有能力预防潜在风险

●解读丨四地跨境贸易投资先行先试 中国迈出高水平开放新步伐

●智库丨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战略与全球展望

●新闻洞察丨享政策、办实事、惠民生 民之所盼未来可期

监 制 丨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