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
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复杂的 英文
2023-11-10 20:16  浏览:31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课题,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亲自为首都发展谋篇布局、领航指路。

  北京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把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作为首都发展的定向标,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首都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减量发展,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减量提质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进入新时代,首都北京发展实现深刻转型,减量发展成为最鲜明的特征。

  北京西北二环外,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与北京动物园隔街相望。站在中心屋顶的“星空花园”,一片现代化的写字楼映入眼帘,楼宇间道路上汽车川流不息,骑自行车和徒步的人穿行其间。这里就是曾经热闹了30年的“动批”,过往的逼仄、拥堵、脏乱,让它一度成为大城市病的缩影。

  “中心已经运营两年时间,目前楼宇入驻率达到70%左右。”在宽敞通透的二层大厅,北京新动力金科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倩很热情,“我们会定期举办产业会议、论坛、路演、信息发布等活动,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与服务支撑。”

  用“减法”换高质量发展的“加法”。升级改造场地强化“硬件”,牵手金融街和中关村提升“软件”,疏解后的“动批”迎来新生。如今的这里已蝶变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

  “坚持减量发展不动摇,坚持高质量发展探新路。”西城区委书记孙硕介绍,“金科新区”累计新引入重点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166家,注册资本金超过1100亿元,2022年实现税费收入超过30亿元。

  同样是疏解减量,位于北京南部的大兴区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瞄准“双碳”战略,建设“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曾经的传统厂房变身“摩天工厂”,一个占地约20公顷,以氢能研发、利用、制造为主要功能的科创园区正拔节生长。

  “项目三期已经开工,将引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检测中心,建立氢能产品检测、认证综合服务平台。”示范区项目负责人、兴创氢之泉公司党支部书记王昆介绍,“目前,这里已建成全球日加氢量最大的加氢站,日加氢量可达4.8吨。”

  北京市发改委疏整促专项办综合处副处长朱兴龙介绍,自2014年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以来,北京已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减量是为了提质。丰台区的大红门服装商贸城,转型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东城区的隆福寺地区,变身集剧场、美术馆、共享办公区于一体的文化新空间;朝阳区的昆泰大厦,即将成为朝外地区又一座活力地标……

  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五年来,北京市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2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全市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8万元、居各省区市首位,达到发达经济体中等水平。

  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未来,全世界最亮的光源在哪?京郊怀柔科学城。

  “它的亮度比太阳高1万亿倍。”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介绍,到2025年,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建成运行后,将会产生世界上“最亮的同步辐射光”,“对航空材料的制备、服役以及应力分析大有帮助。”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牢记“国之大者”,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提速。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目前,怀柔科学城已落地科学设施3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正在加速形成,这些“国之重器”将成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支撑。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围绕量子、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北京建立8家世界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在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建设7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目前,中关村、昌平、怀柔3个国家实验室实现高质量入轨运行,北京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80家,全国排名第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说。

  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带动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造就新的京东方,小米黑灯工厂成为行业标杆……将5G技术与机械制造深度结合,位于北京昌平区的“三一”工厂成为国内装备制造业首个5G全连接工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生产效率提升了约10倍,节约成本达80%以上。”

  如今,包括怀柔科学城在内的“三城一区”,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北京全市GDP的1/3。2022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7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6%,年均增速达10.3%,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北京的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开花结果。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集成式智能电子皮肤、钠离子电池材料及电池……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一批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正加速涌现。

  “目前已实施前瞻性项目208项,约10%为世界首创或领先,139项成果实现转化。”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介绍,目前,中心正在加快打造大学“育种”、中心“育苗”、企业“育材”、区域“成林”的协同创新格局。

  据了解,2013年至2022年,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由3176项增长至5881项,年均增长率7.1%;成交额由71.2亿元增长至356.9亿元,年均增长率19.6%。

  绿色发展,擦亮首都高质量发展亮丽“底色”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宜居”成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鲜明标识。

  大运河畔,“文化粮仓”大剧院、“森林书苑”图书馆、“运河之舟”博物馆等三大建筑,已进入建设最后冲刺阶段。“项目对标绿色建筑三星标准,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万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副总经理沙钢介绍。

  作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面实现新建建筑执行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三星级标准,装配式建筑占新开工项目比例接近60%,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城市副中心成为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78%,城市副中心成功创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介绍,截至目前,通州区已建成万亩以上森林组团8处、千亩以上森林组团32处、各类公园51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推窗见绿。”

  绿色拥城,草木繁盛,白天抬头有蓝天白云,夜晚能望见繁星闪烁。在生态“绿”的同时,城市副中心不断拓展“绿”的内涵,延伸至产业、交通、能源、建筑、文化等多个领域。

  登临五河交汇处的高楼观景平台,只见运河水道两侧,现代化楼宇星罗棋布。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介绍,这就是以绿色金融、财富管理为重点的运河商务区,已有包括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在内的近2万家高端企业实现落户。“目前,全区注册金融企业已达到360余家,金融业增加值和税收占比均超过10%,绿色发展动能愈发强劲。”

  生机勃发的城市副中心,正是北京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压减燃煤、淘汰老旧机动车、全面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近年来,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落地见效。北京的 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到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

  “新时代十年来,北京市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于建华说,“北京的天变蓝成为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

  绿色筑底,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全市优质能源比重由86.9%提高到98.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轨道线网总规模达1172公里、居全国第一……

  新时代新征程,北京将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更加亮丽!

发表评论
0评